【编者按】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、是学校“十四五”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,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,确定了“13568”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,凝聚了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和力量。随着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,学校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导向,贯彻落实OBE理念,实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,不断探索完善“一院一策”“一部门一责任状”等工作体制,形成了一批办学成果。面对新使命新要求,为统一思想,凝聚共识,学校在官方网站主页开辟“花江论道”专栏,邀请各学院、各部门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,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,畅谈工作理念、经验做法和改革谋划,共同交流经验、碰撞思想,以期在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、服务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征程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欢迎各单位、各部门踊跃投稿,稿件要求主题明确、条目清晰,以1000字以下为宜,内容发送至邮箱:dwxcb@guet.edu.cn,联系人:胡佳媛,电话:13737740735。
第二期以高质量引领新发展
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,今后五年,是学校建设电子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奠基期,学校将按照“13568”的工作理念和思路,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。本期论坛邀请了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叶德辉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国峰、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陈光喜、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江、学生工作部(处)部(处)长曾宪立立足工作实际谈谈对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考。
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电子信息与艺术复合型人才
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叶德辉
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,电子信息与艺术的结合日益紧密。为了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电子信息与艺术复合型人才,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,艺术与设计学院拟采取以下措施:
打造“数智艺融合”的高校美育体系。为了培养具备电子信息与艺术综合素质的人才,积极整合学校资源,成立校级美育教学中心,依托中心建设“数智艺融合”的美育体系。并通过美育实践活动和创新性美育课程,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。
推进跨学科交叉的设计学科建设。为了提升学院学科建设水平,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,学院着力加强跨学科交叉的设计学科建设。一是加强设计学科与学校其他电子信息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;二是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,推动学科间的相互发展和促进;三是优化课程设置,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、设计创新与实践能力。
2022年“设计学”一级学科调整为新设立的“交叉学科”门类,学院拟积极探索跨学科、跨专业、跨领域发展的新路径,拓展设计学的研究领域和视野,推动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,为实现“十四五”后获得设计学交叉学科工程博士立项建设资格。
构建设计学科特色的OBE教育体系。在过去五年中,学院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绩,获得了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、区级一流专业2个、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、区级课程7门,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。在取得一定教学成果的同时,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,构建设计学科特色的OBE教育体系。该体系将基于OBE教育理念,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成长需求为中心,优化专业结构,推进跨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在探索多年的设计学特色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基础上,通过拔尖人才的培养,继续探索小班化、研究性教学,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,构建学院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2.0。同时通过科教结合、产教融合,积极探索与产业界、企业界的合作,开展产学研合作,共同推进学院专业的良性发展。
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。为了拓展办学空间,提高学院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,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,与国外高校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国际知名设计类赛事。学院拟采取以下措施:一是利用加入Culumus(网络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)国际组织的机会,积极开展国际间不同高校和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;二是与国内外知名设计学院开展合作办学项目,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学模式;三是鼓励师生出国交流学习,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,学校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教育体系中,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强化产教融合项目,提升科研转化能力。为了提高科研转化能力,学院积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交流。拟采取以下措施:一是积极与广西区内外企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合作,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;二是鼓励学生参与产教融合项目,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;三是鼓励教师开展应用研究,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,学校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交流,提高科研转化能力。
以“六大工程”为抓手,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
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邓国峰
为贯彻中央办公厅《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》及教育部《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》的要求,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后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,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全面推进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三大任务: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;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,包含科学研究、人才培养;三是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,包含决策咨询、理论宣讲。以“六大工程”为抓手,努力实现“三个突破,一个一流,四个领先”。
党建引领工程: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,坚持发挥“把方向、引思想、促和谐、做监督”的政治核心作用,围绕中心抓党建,以打造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为目标,健全完善“党建+”工作体制机制,构建多个“党建+队伍+网络+课程”的新载体,推动学院党建质量全面创优、全面提升,促进学院全面发展。
教学质量提升工程:全面提升学院思政课教学水平,打造金牌思政课堂,根据老师各自特点设置个性化课堂,全面提升学生评教分数,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评价成绩。“十四五”期间学院教师教学情况学生评教整体达到优秀,学校教学评价由当前的C档提升到B档及以上。五门思政课全部区一流,冲击1到2门国家一流课程。
教师生涯发展工程:人人都有生涯发展规划,全面实施差异化激励机制及培养计划。全院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个人发展计划,学院对每个教师都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,确定适合个人最大激励程度的合理可行的激励机制。打造2到3个有明显优势特色、在区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的学科方向团队。
一流学科攻关工程:学科评估顺利通过,全力冲击博士点,打造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学科点。在网络思政等1到2个学科方向达到全国一流水平,力争引进或培养1名国家级学科领军人才,引进或培养2名国内知名的学科方向负责人,力争获取博士点授权单位,获得1项及以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获得2项及以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获得2项及以上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二等奖及以上。突破50篇A到E类高质量学术论文,其中A到C类或专业权威期刊20篇及以上。打造1到2个全国知名的学术论坛。
社会服务拓展工程:保持广度、拓展深度,建设思政引领跨学科的广西党政服务核心枢纽、国内知名智库。力争建立1 个国家级智库或综合服务平台、1到2个省部级智库或综合服务平台,决策咨询报告被党和国家领导批示3篇及以上,被省部级领导批示10篇及以上,打造国内知名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服务新模式。
数字马院建设工程:建立国内顶尖数字化马院管理平台,建立国内一流数字化思政教学体系。在1到2年内打造数字化马院管理平台,在1到3年内建立思政理论课数字化教学体系,5年内覆盖全校学生。争取在5年内达到课堂教学水平全体优秀;教师自我效能和职业认同明显提升;力争获得博士点,在国家级人才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、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三个方面有所突破;打造国内一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优势特色学科方向;在决策咨询方面进一步提升,打造区内领先、国内知名智库;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学大楼,探索国内领先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一体化模式;打造国内领先的数字化马院平台;打造国内领先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服务新模式;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,从而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。
坚持党建引领,潜心育人、争创佳绩
人工智能学院院长 陈光喜
进入新学期,人工智能学院坚持党建引领,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为契机,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会议精神和“13568”总体工作思路,紧紧围绕“一院一策”工作目标,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,营造学院潜心育人、争创佳绩的良好风气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: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,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、涵养高尚师德、强化责任担当;二是牢固树立OBE理念,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建设能力课堂,实施全面育人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;三是以制度建设为抓手,全力做好主题教育的“后半篇文章”,在提升工作效能和成效上出实招,高效完成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各项重点工作任务。
持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,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首先要拓展开放办学新渠道。探索与国内、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,引进一流教育资源和师资,实施联合培养项目,提高学生竞争力。其次,学院汇聚了一批具有创新研究能力、国际化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,我们将利用好高层次人才的特点、教学及科研的强项,通过挑战性课程、项目式课程建设,深化校企融合、科创融合;三是改革教学模式,严格按照本科教育质量标准,加大AI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,升级课堂教学模式;融合URP项目等进行学分替换,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。
强化内部治理,营造潜心育人的和谐氛围。具体工作层面,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,如绩效分配、资源分配、教师和教学管理等方面,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,确保学院工作有序开展;二是结合新楼搬迁契机,建设5个教学实验室和若干科研实验室,合理规划利用场地资源,改善科研教学软硬环境;三是营造积极向上、团结协作、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,积极开展文化活动,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,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;四是健全信息传递反馈机制,加强教师之间、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及学院内部协调配合,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和荣辱与共的共同发展氛围。
鼓励青年教师分类发展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。通过合理的绩效激励、科学的资源分配和适度的监督考核,强化岗位意识、责任意识、创新意识、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。一是加大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力度,推动有组织科研,鼓励团队齐心协力,助推青年人才快速成长;二是给予引进人才在平台建设、经费使用、团队建设、学生培养等方面一定的自主权,以创新能力、质量贡献为导向,重点关注标志性业绩;三是做好人才服务,营造惜才氛围。细化青年教师培养路径,探索根据教师兴趣、特长进行分类培养,配套适合成长的培养路径、方式方法和考核方案,逐步形成有助于人才潜能最大发挥的成长和发展环境。
学科引领、深化改革,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
发展规划处处长 王江
发展规划处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,按照“13568”的工作理念和思路,落实“十四五”规划,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和深化改革,奋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在学科建设方面,持续优化学科建设体系,引导学科交叉融合,创新学科建设机制,提升学科建设水平,充分发挥学科建设是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龙头的作用。
优化学科布局。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瞄准“电子信息材料-设计与制造-器件-仪器与系统-信息传输及安全”电子信息特色学科链,优化学科建设布局,大力推进建设专业学位博士点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管理科学与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术学位博士点,力争在新一轮博士学位授权点审核增列中新增1-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实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突破,加快建成电子信息学科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。
建设学科高原。按照“服务人才培养、集中优势、强化特色、引领示范、全面提升、协同发展”的学科建设思路,实施学科非均衡、分类分层次发展战略,优化学科资源配置,加快推进机械工程、信息与通信工程、网络空间安全、仪器科学与技术、光学工程、材料科学与工程等6个广西一流学科建设,力争到2027年学校相关电子信息类学科能够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。
引导学科交叉融合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等前沿新兴领域,根据2022年新一轮修订的学科专业目录,积极建设新获批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,探索智能科学、国家安全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,促进电子信息类理工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,努力构建特色学科优势更加明显、新兴学科更加交融的学科发展新格局。
创新学科建设机制。持续探索有组织的学科建设模式,推动学科建设机制改革,不断完善《c7(中国)官网c7(中国)官网首页学科学术委员会工作办法(试行)》,运行好已成立的12个学科学术委员会,着力实施学校学术委员会抓总、学科学术委员会主战、学院主建、科研团队主产的学科建设新机制,推动形成学科、教学单位、专业、科研团队有机协同的学科建设新格局,保障学科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,提升学科建设成效。
在深化改革方面,贯彻落实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有关要求,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,突出教学单位办学主体地位,改进和完善管理目标任务考核工作,提升职能部门管理和服务效能。
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。以新核准的学校章程为统领,加快推进学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,构建“关系明晰、职责明确、权限规范、管理严格、事权归一”的管理体制机制。持续完善“一院一策”“一部门一责任状”工作机制,落实教学单位人才培养主体地位,体现学院差异化发展原则,充分彰显教学单位特色,推动职能部门工作职能转变,以服务人才培养为工作重心,提升职能部门管理和服务效能。
不断完善目标考核与评价。持续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目标任务考核工作,增强考核工作的针对性、准确性和科学性。结合签订的目标任务书,制定学校2023-2026年度管理目标考核办法,采取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相结合,根据发展定位差异,对教学单位四年目标任务及其年度分解任务进行分类考核,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列为考核教学单位的重点内容,对职能部门着重考核工作职责以及服务人才培养的成效,引导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特色化发展,全面体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工作理念,共同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。加强推进广西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建设,加快落实改革学校评价、教师评价、学生评价、用人评价等目标任务,总结工作经验与成效。做好学校高等教育事业统计和本科教育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工作,为学校办学情况评估、政策制定、资源配置以及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等提供数据支撑。开展学校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期评估,掌握规划目标任务实施进展情况,总结工作成效、经验做法以及存在不足,提出对策建议,推动实现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和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。
突出“三个聚焦”,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
学生工作部(处)部(处)长、武装部部长、校团委书记曾宪立
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,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,对学生工作来说,应树牢以生为本理念,切实服务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。学工系统持续贯彻OBE理念,努力发挥“融入式、嵌入式、渗入式”协同育人效应,着力聚焦“立德树人”“全面发展”和“高精尖缺”三个要点,着力推动学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。
聚焦立德树人,持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。坚守“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”这一根本遵循,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一是强化学生思政工作向心力。坚持用党的指导思想铸魂育人。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、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、周末晚点名、主题班会、重大节庆活动等,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、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,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、具有学校特色的工作模式。二是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。组建多个跨学院、跨学科辅导员工作与研究团队,打造一批在区内先进、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辅导员工作室,提升辅导员整体理论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,逐步提升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。研究制定学生荣誉表彰体系,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,培养打造一批“优秀明星学生”。三是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。通过以“开学第一课”为重点,既注重旗帜鲜明、直接外显的教育方式,同时积极探索和搭建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载体和平台,筑牢学生立志报国、奋进担当的思想根基。
聚焦全面发展,不断提升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,“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。做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,一是多位一体,协同联动。系统实施“第二课堂成绩单”制度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“挑战杯”、“互联网+”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、学生社团活动等,构建校内职能部门“多位一体”的实践育人体系,做到落细落小、供需匹配。二是五育并举,复合多能。组建学生发展研究中心,健全“五育并举”工作体制机制。探索实施德育成绩单制度,优化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,把德育工作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加强学生美育工作,以校园文化活动、品牌赛事、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,让美的种子在工科院校生根发芽。组建劳动教育委员会,着力构建符合高等教育阶段特征、富有地域特点和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。三是改进评价,结果导向。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遵循,树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导向和产出导向,着力考察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情况、复合型技能掌握情况、第二课堂的参与情况,引导学生树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养成的意识。
聚焦“高精尖缺”,加快推动创新实践型人才发展。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,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,其中一个就是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储备不足。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,必须要加强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培养。学工系统突出人才培养的分类指导,因人施策,加强资源统筹,努力形成思想引领、学业规划、监督指导、管理服务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,聚力培养高精尖人才。一是校内联动。建立“教—学”联动机制,定期组织开展教务、学工、团委、创新创业学院联席会议,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,在学分替代、生产实习转换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政策支持,激发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,持续擦亮我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金字招牌。二是校地联动。主动对接地方政府、高新产业园区、研究院所、专精特新企业等,探索实施面向本科学生的“小微”课题,增加学生对产业行业前沿的认知。依托花江智慧谷,实施学生脱产、半脱产实习、见习计划,使学生参与到研发与生产的第一线。三是师生联动。要进一步优化本科生导师制度、学业导师制度,本科生参与教师课题制度,充分发挥老师科研带队的作用,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与热情,依托专业实验室、教授工作室、一站式学生社区、学生科协社团等平台全面加强师生的互动水平,为学生成长为“高精尖缺”技能型人才助力护航。
【花江论道】第一期”新学期 新征程“链接:
https://mwb.guet.edu.cn/_s2/2023/0913/c478a106051/page.psp